泾州古城:王者归来 $ `( ^ U+ H4 y8 |- e
* V+ q" M% k# s' U( p9 n3 G+ b0 ^逝者如斯
' a) a+ h. V! t# N8 B' A |; x
& p$ i2 v4 D4 j. D是谁举起了历史的天空,是谁把饮尽的酒杯摆放天幕深处,白云把每天翻过去,我躲进雨水,倾听正在一点一点走近的脚步……/ y8 E7 [" | \' j/ a/ ^$ N
! \0 K( S6 `2 j9 Y
“密人不恭,敢距大邦,侵阮徂共。王赫斯怒,爰振其旅,以按徂旅,……”《诗经·大雅·皇矣》。
* x. E7 s5 K0 e ~8 W0 U2 [& P0 ~+ q0 ~$ u8 g3 L
草长雁飞的季节,车辚、马萧声裹进西北风,被一杆“王”旗提着,天因此低沉,大地轻轻摇晃。这是古泾州以“阮国”名份首次与有八卦光环的周文王遭遇,此时的泾州正涌动着烁热、涌动着彻骨的痛,分娩正在悄然开始。
( J6 o( H: j3 i, L; \
; X, F( [, A: o3 s“泾原重地,第恐臣不足当此路,与韩琦并驻泾州,琦兼秦凤,臣并环庆,……”“帝从其言,故有是命。”(赵时春《平凉府志》)。% N6 V; e8 _5 g- y. K8 l: l
+ L8 u, O& f' b* K' {
声音是从公元1041年11月上午黄河岸边的汴梁传来,他们分别是范仲淹,宋仁宗赵祯,谈话中提及到的“琦”,就是韩琦。此刻,三位腕级历史人物如矩的目光正穿过狼烟烽火,向泾州聚焦,泾州的命运也因此在改变,同时,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的品牌思想也在这块神奇的地方找到了土壤,并得以滋长、灌溉。. K4 `" z) d5 k( g
5 A/ [2 U1 w9 c3 q F) z场外链接:两幅画面,从构图到图的解构,充满了杀戮,也充满了血腥,但这是一种接受的方式,是两种文明穿越壁垒进行的对接,这里没有谁输谁赢,只有更高、更强。
t' X' {1 b+ \: V$ o/ c/ p8 G! T+ d; c& t* @& X( g
从《泾川文化遗产录》(中国文史出版社,作者:张怀群、赵晓春、魏海峰)看,古泾州有史以来,从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1370年,这里从来都没有背离战争这一主题,战争实际上是一次集体生命的大逃逸,大迁转,这一过程中,肉体走向前台,展示了波澜壮阔的图景,展示了它的烂漫和壮美。
$ _3 g+ d: O: Q2 v' Q
! [! Z K; H6 K7 s' n$ ~2 u* i4 J8 O从个体存在的意义上说,即使最伟大的人也不会高于自己的头顶,他的奔跑只能限于体内,死亡只是对个体生命的一种阻止,同时,又是一种新的诉求的产生。但对于集体却恰恰相反,它的意义在于上升,在于不舍昼夜。4 F; }+ U9 z& s- ^1 g
# e. ~9 o+ u0 k
泾州由于所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,关内关外、东、西方阵大量不可调和的矛盾和冲突都需要在这里做出安排和调整:“外阻河朔,内当陇口,襟带秦凉,拥卫畿辅,关中安定,系于此也”“山川环带,水陆流通,联络中外,翼带东西,诚关中之襟要也。”(顾祖禹《读史方舆纪要》)文中第一画面中的“周、阮”两个集团之间的对立,不仅仅因为掠夺的冲动和国防建设的需要,很大程度上,取决于双方文化的差异性和互补性,因为彼此的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,他们需要沟通和交流,需要对话,但这个却往往建立在战争之上,以战争为基础,看看后台上演的又一画中画吧!文王问众谋臣:“哪国可伐?”“密须”姜子牙回答,管叔说:“密须比我们征服的国家都强大的多,得想个法子征服,公开征伐恐怕难以取胜!”,正在他们三人难分上下的时候,“密人不恭,侵阮徂共”的机会来了,表面上看,这里只是政治、军事、外交的吹拉弹唱,恰恰相反,他们需要的是一个“热身”,一个展示,间接的对象是“阮共”。
+ ?; }# c8 o2 e3 Q- N7 X' J: Y9 l
另外,泾州文明的包容性和兼容性使其更具生命力,更具穿透性,形式上表现为各个王朝的军事屏障,政治 “萧墙”,但它的意义更多地已经上升到了精神、心理层面。宋王朝政府功能疲软的主要特征表现在国防建设和部队作战能力上,但在处理泾州战事个案上却是个例外,范仲淹、韩琦亲自挂帅,特别范仲淹携长子范纯佑赴阵,这样的画面一旦定格在泾州,就注定作为边塞重镇的泾州的不同,这一瞬间它的历史地位得以空前提升。
7 c. \; K. w6 n1 E V$ Z
. n7 \7 Z* y* B5 S' i6 ]斯人己去7 x& g2 u! c$ o, {2 r. h
5 x6 x' s- f( B6 E他们的苍茫是一个人的苍茫,他们的孤独是一粒星球的孤独,他们的芬芳,梦里依稀,梦里阑珊,……
9 K% c: g$ s @- I8 Y7 H7 a3 V. c! A; \; Y; X2 N
生命只是赋予他们的一次盛宴,这场佳媛缤纷,高朋满座的' K4 t3 U- Z2 b' x* }
& z( l8 T2 g7 B" M$ }
宴会上,他们鲜亮、他们光彩夺目,直到曲尽人散、尘埃落定;直到他们站在身体的另一端,轻轻一跃,跳入集体的天幕。我们只是和土地平坐在一起,亲人一样,相互掺扶、相互恩爱,偶尔举目,总会被星光打湿双眼。. ?+ h/ X" N r' C
( }- i" U* _5 w灵魂涌动,灵魂涌动的时候,我突然想起巴比伦通天之塔,作为建筑在昆仑山脉的西部文明邦国泾州,他所具备的精神高度,足以让这些神于天、圣于地的王者,平步入云。- b) Y, E$ U* [; B' v5 u! I, T% Y+ o' @" Y
1 Y6 @8 C, \: I& z* _6 |+ t$ S周共王姬繄扈、秦始皇赢政、汉武帝刘彻、隋文帝杨坚、明孝宗朱祐樘。这些已经完成灵魂交接、成功隐身的历史过客,当我从文字背后再次隔岸触摸时,发现他们走向事业颠峰的路径惊人地相似。
) g, o/ p4 P6 O' T# @# }8 [/ J; m
从父亲周穆王开始就已经在泾州圣地唱响了《黄竹歌》、《白云谣》的和平之歌,到了共王自己,他不仅下榻“共邑”,亨用碧波荡漾、清风送爽的人间仙境,而且,从此他的执政理念也全面进入“共亨共荣”时代,农耕文明颠峰悄然兀立。, F7 x+ C5 h# Q* P- t
4 q1 d6 m% z% @9 z) F) t& a
秦始皇灭六国的第二年(公元前220年),即“巡陇西、北地,出鸡头山,过回中”(史记•秦始皇本纪),陇西是秦人的祖先故地,回中即泾州,巡根问祖之旅后,他勃起的野心归于平静,一个庞大而空前的政治思想资源体系拔地而起,他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“千古一帝”。4 H! k0 }& a. V' I c
* ]9 l" `* w, V+ Z" g/ y4 ]1 d
汉武帝34年的执政生涯中巡幸20多次(汉书•武帝纪),其中11次被安排在泾州。由于他主张的开疆拓土,战争连篇累牍,西汉王朝是寸土寸尸,寸草寸魂,泾州让他找到了心灵的抚慰,找到了心灵的救赎,他雄才大略的精神大厦正是这么一砖一瓦码上去的。
3 ^' o5 [4 j! E: ?: R9 H9 m
6 G1 R# X6 g: t& ^( M隋文帝缔造的隋王朝寿命虽然仅有37年这么一点,但它是我国历史上唯一让大和民族日本臣服、降下头颅的王朝,仅此一项,就让后世风马神龙的很多帝国、皇朝的厚重一下子失去了份量,让很多史学家保持了应有的拘谨,西方国家尊称他为“圣人可汗”。《大藏经》有载:隋文帝“其龙潜所经四十五州,皆悉同时为大兴国寺”(《21位皇帝与泾州古城与西平铁路之九》),601年10月15日开始,隋文帝赦令在泾州等30个州的舍利塔供奉佛祖舍利。0 R y: u9 m3 z. T
! @. |% h( E9 ^. h6 j
“恭俭有制、勤政爱民” 这是《明史》对孝宗的评价。在大明江山危如累卵,处于生死存亡之秋,孝宗朱佑樘脱颖而出,“弘治中兴”的出笼,使明王朝找到了支点,重回复兴之路。孝宗朱祐樘敕赐的泾州古城华严海印水泉寺,已经成为古城形制中的一项至关重要的元素,其史学、佛学价值绝无仅有。: B) P9 @" o/ `4 @: c4 @& p0 g
6 {1 r" k n, P# g' y! T中国的几百位皇帝中仅有两位只娶一个老婆,一个是明孝宗朱佑樘;一个是隋文帝杨坚,他俩只有皇后一人,无嫔、无妃,在泾州他俩恰恰都有佛事的经历,不能不说这是中国皇帝权构社会中的一大景观。
$ j( K! I% h. h& W5 ^! @/ M7 q9 W
, z$ v( z+ ^7 P1 L. \- t8 I1 {后秦武昭皇帝、后秦文桓皇帝、夏武烈皇帝、夏2任皇帝、夏3任皇帝、北魏太武帝、北周文皇帝、唐太宗、唐肃宗等9位中国历史上的政治、军事大家,在泾州,他们或者圆梦,或者出生入死、马革裹尸。7 E. `! I* F& E) f
s4 P' ], x& [
618年在泾州暴发的圻墌城之战,对垒双方:一个是唐朝19岁的秦王李世民,一个是号称“万人敌”的19岁的西秦霸主薛仁杲,历史在这一时刻,选择了前者,李世民以此为资本积累,8年后华丽转身,成为至尊唐太宗,而后者,却背离身体,赶赴远方的召唤。
4 Z$ D6 j% C# F. j, ]1 N+ }
/ W: a, C5 ~: J- {: u2 R还有有7名皇帝的名字也同等重要,他们分别是周文王姬昌、北魏宣武帝元宏、唐武则天、唐宣宗李忱、宋真宗赵恒、元世祖忽必烈、元成宗铁木尔,他们在泾州大面积布放佛缘,善果。风吹时,似乎有头颅破裂声,那是有人正在出走。
. T+ @+ g$ @% X J; R; m3 k6 `5 J
9 E0 Q2 ]" V+ N1 V场外链接:宗教出现以前,人的出场是自然的,没有预见,没有引领,因此,不存在超度;宗教出现后,人的来临被赋予主动性、自觉性,从缺席到到位的全程冥冥之中被记录,被评估、被最后鉴定,由此来确立人的生命意义,同时,对此项意义的认定又在通过时空的转换和调整进行着延伸,这样,大量的人进场,大量的人在围观,以此构成了源源不断而又取不竭的流动。西王母领衔的道教、释迦牟尼主政的佛教在这里大量地复制着思想和审美,宋开宝戊辰年(公元968年)西王母祖祠庙落成;601年大兴国寺竣工,两位领导者的道场和教坛得以落实。
. |& L; c9 U: e' d# e6 M. ^, X
! {$ R- `/ X6 Y3 s& E& ?4 G两大宗教整理着人们内心的混乱和拥挤,战争又使欲望奔走、使情绪泛滥,泾州文明正是建筑在这样的意识形态之上,一边大面积塌方,一边又在修补,两者的及时准确转换组成一条上升之路。
* T1 {3 d ?! j% ]
# V0 k5 P- K/ I未完待续- Z2 V) ^6 Z4 q Y' ]$ L
|